我有一個同事,非常喜愛讀書,每年總要讀數十本書,說起各種名人軼事,歷史典故,頭頭是道,可謂滿腹詩書,出口皆學問。
可是他工作卻經常犯邏輯上的錯誤,思考問題也常自相矛盾。我很納悶,他那麼愛讀書,知識都讀到哪裡去了?為什麼對他在工作上的幫助不大呢?
理論上愛讀書的人,對思考、分析事理有極大的幫助,能運用書中的知識,活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,也有助於決策判斷。如果沒有這種效果,書不就白讀了嗎?
日子久了,我終於慢慢理解他的問題。他是一個讀死書的人,博學強記,他會記住每一個細節,但他不太消化,並沒有把書中的知識,轉化成自己系統化的邏輯,所以遇到問題,當然無法有效的轉化、使用。讀書無用,因為讀了書都沒在用,這是他讀書最真實的寫照。
我讀的書並不多,但我讀書非常強調:有用、能用、常常用。「有用」指的是我讀的每一本書都有高度的目的性,我缺乏那一種知識,我會定向閱讀,目的是在補不足。「能用」指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,會把有用的知識運用在工作或生活中。
尤其在我閱讀商業管理書籍時,由於此類圖書和我的工作直接相關,我通常能學到有用的相關知識,有些書是觀念啟發,這些觀念有的是過去我完全不知道,這時我會立即吸收,把這種觀念直接變成我相信的事,並立即運用到工作上。
舉例來說,當我讀到彼得.杜拉克(Peter Drucker)的《創新與創業精神》時,書中提到創業一定要對現在的生意模式有所突破,這才是真正的創業,從此我的創業一定要選擇絕對的創新生意,絕不做已經有人在做的事業,這樣的觀念影響我一輩子。
有些書內容是介紹全新的工作方法或知識,我讀完之後,務必把全書的方法學會,並立即運用。例如我讀了一本書叫《精準訂價》,描述了企業所有的訂價理論與實務,我也立即學起來,用在工作上的訂價決策上。
就算是讀文史哲的書籍,雖然不直接與工作相關,我會強迫自己在書中得到啟發。
讀任何一本書,都要有所得,也一定要強迫自己把所得到的知識用出來,因為只有用出來,才真正學會,也才真正讀懂書中的道理。
「常常用」則指的是我讀完一本書之後的兩、三個月之內,一定牢記書中的新知,並把它用在工作中,大多數是強迫比對使用,把看似不相關的事,強行套用書中的道理,這樣做也常帶來新的啟發。
讀書一定有用,關鍵在常常用,強迫用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