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根據《厭世代》一書的定義,「厭世代」泛指 1990 年代前後出生,因為低薪、看不見未來,在變化劇烈的時代中,徬徨不安、疲憊尋找光亮的世代。

他們恐懼失敗,但卻不知道從何努力起;他們害怕被埋沒,卻又覺得未來的路茫茫;甚至,有時候努力也不一定會有結果……。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的資料統計,截至 2016 年底,國內經醫師處方服用抗憂鬱劑的人口超過 121 萬人,較 5 年前的用藥人數,增加了約 23.3%。

 

台大中文系專任副教授蔡璧名無奈地表示,她在台大教書的這幾年,看身心科的學生愈來愈多。雖然這個時代擁有前所未有的便利與快捷,但是人常在向外「追求」的時候忘記根本,「這樣的時代我們真的需要一種學問,來提醒自己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。」

淡江大學榮譽教授王邦雄也認為,「人人身上都要有一部經典,」透過這個經典的觀點立身處世、待人接物,才能回應所有問題

把照顧自己的內心,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

兩位教授口中的經典,就是老子的《道德經》和莊子的《莊子》。老子與莊子皆為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,當時戰火頻仍,人們生活非常不安定,三餐溫飽都可能是問題,甚至連生命都有可能失去。

蔡璧名進一步形容,那時候的不確定性,是所有的「有」都會消失、所有的「常」都在變化。身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與哲學家,莊子把對外在世界的憂患意識轉向內在,尋求內心的平靜。

舉例來說,當時大家為了生存,不是忙於侍奉君王,就是照顧親人。然而,莊子提供第三條路:

「自事其心」,把關照自己的心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。不管世代多亂,你還是能「乘御」(乘車、駕馭)它,而不是被時代輾壓。

其實,這樣的能力,就如同現代社會所說的「韌性」。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,我們是不是有力量能夠抵擋逆境?

王邦雄也表示,

老子最重要的內涵是「道法自然」,他希望大家都能回歸自我,不要用社會的標準或認同來規範自己,才能活出生命的內涵、走出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。

「無為」「逍遙」並非態度消極,是放下執著、別只追求外界認同

不過,在許多人的認知中,老莊思想是比較消極、出世的。比方說,老子提倡的「無為」,就是什麼都不做,而莊子強調的「逍遙」,則是什麼事都不管的消極表現。

其實,老子強調的「無為」,指的是無心、自然的為,「你的心沒有執著,就不會有成見或偏見,」王邦雄指出,如果你用自己的標準看待別人,就會產生對立,「別人只是跟我們不同,不代表他們不對,」放下自己的標準與成見,才可以成全共好

而莊子更是積極,他曾說過:「治國去之,亂國就之。」一個國家(或公司)如果治理得很好,你就可以離開了;一個快要倒的國家,才需要你去幫它。換句話說,莊子是個有心救濟天下的醫生,但他的方式不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,而是教人強化自我。把向外追尋、徬徨的眼光,轉向自己的內心,「他的虛靜(沒有負面情緒、多餘的雜念)不是與世隔絕,他是在烽火連天裡,追尋內心的虛靜。」蔡璧名強調。

老子與莊子的共通點,就是希望人們不要過於追逐名利,要回過頭來思考,生命最核心的價值 。蔡璧名指出,老子是「退而保全」,莊子則是「跳脫依賴,得到自由」。老子的概念是放下自己、成全共好,用退讓保全生命;而莊子,他不需要靠外界的肯定來證明自己,就能得到快樂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hc0919 的頭像
    thc0919

    領導人的部落格

    thc09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