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Robert 剛走出辦公室的大樓,就看見隔壁部門主管 David 正過馬路從對街迎面走來,兩人第一句話就是互相詢問對方:「吃飽沒?這麼晚還不下班嗎?」Robert 為了準備隔天的投標,才剛忙完準備去吃晚餐,而 David 聽完就說:「看來大家都一樣,我剛吃飽,先上去加班囉!」

公司想轉型,但資深員工跟不上

Robert 心裡嘀咕著……怎麼總是我們這幾個主管在忙呢?明明部門也有許多資深同仁,但因為對新技術不熟,新的專案團隊找人時總是會略過他們。最近的案子都是自己帶著新聘的員工加班在拼,搞得那些資淺員工抱怨連連,不時有勞逸不均的雜音出現,再這樣下去,好不容易找來的新進人才可能會動了離職的念頭,影響到團隊的向心力,也可能讓公司轉型做新專案的進度放緩。

員工所需職能、運營模式,都面臨升級

隨著商業模式不斷的推陳出新、新技術不斷地取代舊有的工具,以致於企業也必須持續地隨著環境的改變,調整自己的能力與策略,才能因應變化,保持成長不墜。

就拿 IT 部門來說,當人們使用習慣從 e 化(電腦化)到 M 化(行動化),資訊交換的速度大幅提升,而內部資訊架構,也從集中式資料營運(IDC)走向虛擬化(virtualization)及雲端化(cloud),顛覆 IT 既有的運營觀念與資源分配方式。

具體的改變是,企業原本編列大量電腦伺服器等等資本支出(CAPEX,capital expenditure),未來將會變成編列雲端儲存與運算的營業費用(OPEX,operating expenditure)。而對應的人力分配,也會從大量的硬體維運同仁,轉換成軟體開發為主,組織勢必將面臨既有員工職能轉型的變革。

除了科技與技術,還有商業模式的改變會促使組織變革,例如從實體通路走向電子商務,銷售和管理方式都有所改變,因此現在的行銷與管理,「數位轉型」的策略不可或缺。然而,所有的變革的最大障礙都來自於「人」,特別是對於既有商業模式中業績佔比較高的部分,諸如業務銷售支援會隨著產品改變、職能也必須增加或改變,或是傳統通路中負責末端銷售的同仁,需要學習的產品知識也會大幅改變等等。

 

組織怎麼驅動員工成長,跟上變革潮流?

組織該如何顧及穩定發展,同時跟上變革的潮流,驅動員工一起成長?以下幾個思維原則可供參考:

1. 獎勵員工的「質化能力」,彈性調度、打破穀倉效應 (the silo effect)

傳統的企業組織或是部門主管多數關心的都是可「量化」的資源,例如:部門有多少人力(headcounts)?一年編列多少預算(budget)?一個員工的年均產值(productivity)? 卻只有少數企業與主管會關注員工「質化」的能力,例如:研發的能量(專利、產品數量)?取得的專業認證?新技術或新工具的學習意願?再加上缺乏鼓勵員工持續進步的獎勵制度,當變革來臨時就會容易有較多無法跟上腳步的員工。

另一方面,因為專業的工作要求使得各個部門分工愈來愈細,每個部門就形成一個獨立的「穀倉」,很難將資源與其他部門共享。

只有主事者勇於打破窠臼,因應需要而調整組織、並且儘量簡化組織層級,才能減少跨部門的整合障礙,提升資源流動與分配的效率。

2. 高層必須有變革共識,取得領導核心的支持

企業的變革絕非一朝一夕可成,而是持續進行式,所以團隊高層對於變革的策略方向必須有高度共識,並且得到領導者絕對的支持才有機會成功。

無論是鼓勵既有員工學習新的能力,或是迅速調整組織架構以打破藩籬,甚至是要將無法隨變革而成長的員工進行換血……

每一個策略步驟,都必須有企業領導核心的支持,無法透過基層或是少數主管落實,否則只是徒增變革的困境及虛耗資源而已。

3. 「改變」應該成為企業的核心文化

企業最擔心的就是發現需要改變、卻為時已晚!為了避免錯失時機,最好的方法就是:將改變與創新內化為企業的 DNA!無論任何部門、任何員工、任何時候都不斷的在挑戰自己過去的成功,並且企盼能創造新的成就。

面對資深員工怠於進步的現象,除了鼓勵成長以外,組織必須重新訂定公平的績效管理與考核制度,訂定一個高度公平的績效管理制度,塑造一個可以跨不同部門均信守的「企業文化」:

以「持續成長」「持續創新」「持續學習」為核心價值,避免過度龐大的組織形成少數員工可以蟄伏於組織的保護傘下,變成公司進步與驅動變革的阻礙。

總結而言,企業要有源源不斷的成長動能,不可或缺的就是不斷創新與自我挑戰的勇氣,而這一切都需要透過對於人的有效驅動才能實現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hc0919 的頭像
    thc0919

    領導人的部落格

    thc09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