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說,職人精神講的是 「一個人、一輩子、鑽研一項技藝」 ,那麼雞毛撢子師傅陳忠露大概就是最好的寫照。
也許你會質疑,雞毛撢子有什麼「藝」的成分,又有什麼學問在其中?陳忠露會告訴你「這無功夫啦!3 歲囝仔都會做!」但當我們實地測試,只是綁幾根雞毛在棍子上,就花好幾分鐘,邊綁邊掉毛,和陳忠露的快手快腳,不到 30 分鐘就完成一支雞毛撢子相比,這裡面的功夫可一點都不輕鬆。「無功夫」,其實是累積近一甲子的功力。
現年 74 歲的陳忠露,從十幾歲開始跟著父親一起學做雞毛撢子,當時村里的人養雞,過年都會殺雞拜神,陳忠露的父親看見廟旁的乞丐撿拾不要的雞毛,綁在竹子上玩,發現撢灰塵也很好用,就向乞丐學怎麼做,拿去彰化鹿港賣。
「鹿港卡熱鬧,比較多人買,賣家具的都愛用。」一開始多半是家境較好的人買,例如家具行、有車者、準備打掃新家的人。陳忠露笑說,小時候頑皮偷拿兩塊錢被發現,阿爸也會拿雞毛撢子追著打。「最早的時候一支雞毛撢子賣 1 塊 8 毛,後來賣到兩塊、3 塊就很高興。」而在全盛時期,一天可以出 3 萬支,全村的人一起做;後來還有美國的貿易公司一下單,就是 200、300 支,等於辦公室一人一支。
耐心與技藝的雙重考驗,一根根綁出一甲子功力
製作雞毛撢子步驟並不複雜,先蒐集雞毛,洗淨、曬乾(約需兩、三天),再根據雞毛的長短、相似的顏色分成一叢一叢,方便做的時候選用。
雞毛的挑選也蘊含學問,像是「公雞毛卡水(台語,漂亮的意思),母雞毛較短。」因為公雞毛比較長,顏色比較多,適合做大支的雞毛撢子;母雞毛短,顏色較單一,但比較細軟,適合掃較細緻的瓷器等。說著說著,陳忠露感嘆,以前的雞都放在外面養,讓牠們自己跑,養的時間長,毛比較「水」、色澤好看;現在雞毛都跟養雞場買,吃飼料的雞毛和放養雞還是不一樣。
挑選完雞毛後,下一個步驟就是綁雞毛撢子,新手和熟手的差別就在這裡。只見陳忠露左手拿著木棍,右手拿著雞毛,右腳大拇指纏著一條長棉線,用這條棉線固定雞毛。綁的時候先用樹脂把雞毛根部黏在木棍上,黏一根就把腳上的線放鬆一點,將雞毛夾進線的另一端,環著木棍綁緊,就這樣繞完一圈再一圈,一層層綁下來,一支雞毛撢子就完成了。
只是,線的鬆緊控制,何時要拉緊,何時要放鬆,考驗手腳協調能力和熟練程度,綁之前線要先放鬆,綁的時候卻要拉緊,線拉太鬆,容易掉;一根一根綁得太開,也不好看。要做成一支蓬鬆漂亮,又不會掉毛的雞毛撢子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但他卻說:「大家都可以做,趕時間就做不好,慢慢做就可以做的水(漂亮)。」
文化創意生活品牌 Hands 設計師姜文中說,他們和陳忠露合作小支雞毛撢子,重新設計後變成桌上型雞毛撢子商品販售。但因為需要的規格特殊,棍子僅 14 公分(陳忠露販售的小支雞毛撢子長約 30 公分),先請陳忠露做 20 個再寄給他。沒想到他才離開不到 30 分鐘,就接到電話說做好了,直接回去拿不用寄。
歷經產業式微,心態轉為「加減賺、歡喜做」
60、70 年代開始,打掃的工具多了,又有吸塵器,買的人愈來愈少,產業萎縮,加上手工製作耗時,做的人愈變愈少。「大家都叫我收起來,不要做了,但我做習慣了,也不知道怎麼做別的,」他說,一支雞毛撢子賺不了多少錢,但反正一天也沒花多少錢,加減賺。
問他現在一天做多少支?「不一定啦,心情好就做得多,心情不好一支都沒有。」語畢,他又興高采烈地秀出自己的銀行帳本,說前兩天才有人透過農會跟他訂了兩支,匯了 1000 元再加運費;加上近年來媒體報導多,有時也有攝影協會來拍照、或旅行社預約 DIY 教學課程,一來就 30、40 人,現在追求的是大家覺得趣味、歡喜就好。
《美力台灣 3D》紀錄片拍攝了許多台灣老職人的工作影像,其中也包含陳忠露與他的雞毛撢子。導演曲全立表示,在拍攝時每位師傅對自己的技藝都十分驕傲,當時陳忠露還從一堆雞毛撢子中拿出一支,充滿挑戰意味地問:「導演,你說這是什麼毛?雞的哪個部位的毛?」
曲全立被問得啞口無言,這些羽毛色澤、形狀、長短沒有太大的差異;但陳忠露信手抓起,就能迅速分辨,手中的雞毛是來自臀部、背部還是脖子。
只是當產業逐漸沒落,談起技藝的傳承與延續,答案往往無解,但曲全立認為,職人們的這雙手,背後代表了一個重要的道理 ──
把一件看似簡單的事,專注做一輩子,這就不簡單。
這也是陳忠露在採訪時一直重複說的事,「賺少也不要緊,重點是工,工需要時間。」
陳忠露
1945 年生,彰化縣埔鹽鄉豐澤村人。從小跟隨父親做雞毛撢子,全盛時期家裡要請 20 多位女工幫忙,妻子許金英就是當時的女工之一,兩人靠著做雞毛撢子和種田養大 5 子女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