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群被稱為千禧世代(Millennials,泛指 80 後、90 後)和 Z 世代的人們,人口超過一億四千萬人,代表著美國四分之一的勞動力和將近兩兆美元的購買力。在政治上,他們傾向自由主義,是目前為止最強調多樣性、包容性的一代。
以下是他們所闡述,對於企業、產品以及世界的看法:
我們不看報紙、不聽廣播、不看電視、不用家裡電話,大部分時間在網路上建立我們的社交網絡,並且從中獲取資訊。不幸的是,由於缺少工作機會,加上背負高額的學貸債務,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內,我們買不起自己的車和房子,也可能永遠買不起。
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經營者,希望千禧世代能喜歡你的品牌,甚至有一天為你工作,那麼你應該了解下面這些事情。
我們是藉由網路緊密連結的人群
對我們而言,智慧型手機就像附著於身體的一個裝置,我們透過螢幕過著彼此連結的生活,並且追求即時性的滿足。我們知道該如何獲取所需的資訊,例如,透過 Google 搜尋引擎。有大量資訊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,如果有一件事能夠成功吸引我們超過 10 秒,那就太稀奇了。
藉著傳送訊息,我們與朋友隨時保持聯繫,彼此分享創造的內容,記錄我們的生活,為我們的空閒時間提供娛樂,甚至在手機上訂餐、叫車,以及規畫下一次的旅行。我們總是希望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能透過手機解決,包括金融服務和約會交友。
我們喜愛網路購物所帶來的方便,如果快遞能夠每個月自動出現在家門口,那就再好不過了。到實體收銀台結帳或者打電話詢問,是我們盡可能想要避免的事。對於我們來說,手機就是一個娛樂中心,是我們聽音樂、看 Netflix 影集唯一需要的設備。
在社群媒體上,我們花時間建立自己的虛擬形象與社交網路,即便我們不太相信這些平台會保障我們的個資安全。我們喜歡 Snapchat 和 Instagram 這些平台的即時性,卻不太喜歡 Facebook,因為它已變得過於商業化,何況在劍橋分析公司(Cambridge Analytica)的個資外洩醜聞後,我們感覺它已經腐敗墮落了。
在中國的朋友則會透過微信交流生活。我們信任自己的朋友、朋友的朋友,更甚於信任企業、其他商業組織,特別是新聞的內容。你在赫芬頓郵報(Huffington Post)和 Buzzfeed 上看到的消息,最後卻被證實是假新聞?既然如此,又何必費心去看呢?
如果有值得關注的資訊,我們的朋友圈會告訴我們,他們是我們主要的資訊來源。如果我需要做出一個金額不小的購物選擇,例如買一輛自行車或者去國外旅行,我們會詢問他們的意見:只要拍張照片發布在社群媒體裡,他們就會給我們意見。
我們是移動性的、喜愛變化的
從小到大,我們都是透過螢幕來聯絡,所以非常擅長在行動時創造一些內容,例如照片、影片、文字等,不管我們走到哪,都能夠創造。
現在一些企業開始為這些使用者生產內容(user-generated content)付費。有些人因此成為兼職設計師、藝術家、記者、編碼員,甚至是遊戲玩家而賺錢。
我們並不害怕「零工經濟(Gig Economy)」的來臨,因為我們熱愛自由。當然,隨著債務的持續堆積、身邊朋友開始遇到健康問題,我們也有了一些危機感。
儘管如此,我們仍想像自己在一生中會從事超過 10 種不同的工作,有時候同時兼顧幾份工作。「變化性」與「移動性」是我們的特質,所以不要指望我們會在一個地方待太長的時間。
有些職業現在看起來似乎不錯,但我們認為,再過幾年就沒那麼光鮮亮麗了。例如,有些學數學和物理的朋友現在過得不錯,在 Google 和 Facebook 當資料科學專家,但在 10 年前的情況下,他們只能被塞進大學裡當教授。
有些學工程的朋友,現在的職位名稱甚至過去從未聽過,例如成長駭客(growth hacker)、設計技術員(design technician)、前沿部署工程師(forward deployment engineer)等等。
但是,職位名稱越來越不重要了,因為我們在尋找的是混合職位,可以讓我們做許多不同的工作。
我們希望一生中能在 2~3 個國家生活,大部分時間在城市裡。我們願意花錢購買體驗,而非有形的產品。
雖然我們熱愛攀岩、滑翔和冒險競賽等戶外運動,但我們希望在城市裡生活,任何活動都能夠在步行、騎車或乘車的範圍內,包括從家裡到公司。如果我們不能生活在城市,那麼讓我們住在山裡或海邊,哪裡都行,只要不是郊區。
我們有社會責任感
我們看見周圍世界正發生的事,而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改變。
如果看見社會現況是錯誤的,我們不害怕發聲,因為在社交網路裡,有人會支持我們,為我們的大膽直言喝彩。我們期待政治家、名人、運動員和企業執行長能在「移民」、「性騷擾」、「種族歧視」和「氣候變遷」等重要議題發表自己的意見。
我們十分了解每個人在網路上的影響力。Black Lives Matter 和 #MeToo 這樣的大規模運動帶來的變化,許多活動都是從網路開始,並且在社群媒體裡蔓延開來。我們渴望成為這些運動的一部分,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包容,接受度更高,對社會和環境有更多的責任感。這成為我們的目標,並且用它來約束自己、朋友和領導人,不斷地思考我們還可以做哪些事情、可以怎樣做得更多。
大多數的企業只關心利潤,不在乎社會正義和地球永續。我們似乎每天都可以聽到職場中發生性別歧視、公司違反隱私條例、或者企業引起了環境災難。如果這些企業的執行長願意坦承問題和尋找解決辦法,我們就會選擇和他們打交道。
我們並不認為企業在「獲利」與「社會責任」之間取得平衡是一件困難的事。我們已經能夠看到一些大公司的例子,例如戶外服裝公司巴塔哥尼亞(Patagonia)阻止森林砍伐,Ikea 注重招聘過程的多樣與包容性。在我們看來,這應該成為其他大公司的標準:拿少一點,給社會的回饋多一點。
給企業的建議
如果你想讓我們這一代成為你的客戶或未來的員工,這裡有一些建議:
1. 鼓勵求新求變
「跳槽」過去是一個負面的詞,但是我們這一代卻喜歡這個詞。
去年企業因為我們這一代員工的離職,總計損失了約 300 億美元。有機會進入一家大企業,同時知道自己可以在幾年內嘗試 3~4 條不同的職業道路,對我們而言非常有吸引力。我們相信這對公司也是有益的,他們可以組成一支更靈活的團隊。
作為消費者,我們希望產品能夠持續更新,提供新的體驗。生活中有太多吵雜的聲音,我們不會想把注意力放在過時、多餘的產品上。
2. 讓員工有領導的機會
我們大多數人都想做領導者,例如領導工作團隊,籌畫公司的募款活動,或者領導自己的公司,但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在「逆境」中做領導者。大多數最優秀的領導者都有不少的失敗經驗,特別是那些成功的企業家。我們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,讓團隊願意追隨我們,在遇到坎坷的時候相信我們?
我們希望人們尊重我們的信念和才能,而不是一個大而空的頭銜。
比起賣弄學問的說教,我們更願意接受發自內心的教導。不要給我們一本我們不會讀的商業著作,要我們拿起一本書,首先它要能夠激發我們的情感。請與我們進行個人的對話,幫助我們成為領導者。
3. 有明確的信念
我們認為:如果你做有意義的事情,那你賺錢是應該的。 不幸的是,當今的現實世界並非如此。如果你想聽我們的意見,你需要擺脫「把賺錢放首位」的思維模式,開始思考如何創造影響力,公平對待每個人。
留言列表